书架
我在古代建工业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二十六章 收获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1/3)页
  纺妇,厂夫,技工,三个工种加起来一共是二十六人。

  水力纺纱厂的工人人数确定了,接下来就是月钱问题了。

  王伢人主动询问道:“大儿,这个月钱你看合适吗?”

  王伢人拿出的这张桑皮纸上,已经写出了关于水力纺纱厂个工人的月钱。

  技工每个月二钱银子,纺妇每个月一钱银子,厂夫每个月一钱五分银子。

  就这个数目,王伢人还是斟酌了很久,给出了一个比较高的数目。

  毕竟,水力纺纱厂每天管饭吃,能够吃饱饭还有银子拿,能让盐池村的盐丁们挤破脑袋。

  王由桢还是摇了摇头,即便是他知道对比官僚乡绅们的纺纱作坊,已经是员外老爷家的小姐日子。

  但是还不够,远远低于他心里的标准。

  他这一趟过来,在大明开展工业革命,往后还会进行土改。

  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,吃饱饭穿暖衣,有钱看病,还能给自家的孩子良好的教育。

  这样才能有意义,才能让国人不停的进步,不断提高整体教育水平。

  推动工业化不断前进,永远踩在西方国家的头顶上。

  王由桢说出了自己心中定下的数目:“技工每个月二两银子,算上年底给的奖赏,保证每年能拿到三十两银子。”

  “纺妇每个月一两银子,这一两银子只是基础月钱,每个月根据纺出的纱锭重量给予奖赏,纺出的越多得到的银子就越高。”

  “算上年底的奖赏,每年拿到十五两银子。”

  “厂夫每个月一两银子,算上年底的奖赏,每年保证能够拿到十四两银子。”

  王伢人听到这一连串的数目,顿时愣住了,他怎么也没想到能给这么多银子。

  单单就技工而言,从二钱银子直接涨到了二两银子,涨了足足十倍。

 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,王伢人已经顾不上少说话多做事的习惯了,赶紧拦了一句:“大儿,给的太高了。”

  “县衙里的皂隶每个月才三钱五分银子,一年下来不过四两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