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得闲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三十六章 积德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扫盲是为所有劳苦大众好为社会发展好。但是像“扫盲班”这样的力度,现在是绝对办不到的。

  原因很多。

  举个简单的例子,如果教的字多了,学费收是不收?

  如果收,绝对不会有人送小孩来学。因为愿意读书又读的起书的孩子已经在学堂里了。村里别的人家是绝拿不出这个钱的。

  如果不收,那人力物力怎么算?退一万步来说,让陆景堂全白干活。那已经交了学费在学堂的人家就会不乐意。凭什么他们可以不花钱学?

  还有知识垄断问题。在古代,知识不仅仅只是知识,还代表着地位、权利、智慧、身份。贵族拥有绝对的知识解释权。

  比如陆景堂对一首诗有个新见解,无敌犀利无敌智慧的新见解。

  但是有个大儒不喜欢陆景堂,说“你这个不对,你沽名钓誉”。

  那陆景堂对错都是错,再犀利的见解也是错。这时候大儒的知识,就是大儒的权利。

  往远了说,这种知识解释权可以收拢门生排除异己,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。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。

  往近了说,教书可以收钱、收束脩,收礼。

  完全免费教,就等于动了这个地区部分读书人的蛋糕。明面上赞你一句仁义,背地里说不定要捣乱。

  说陆安小人之心也罢,她就是觉得,做事情要把这些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方面考虑到。

  自己是要回现代的人,不能拍拍屁股给这一家人留下一堆烂摊子。

  所以,不能教多。只能教一点点。只能教他们村名、县名,教二十以内的加减法。至少明面上只能教这些。

  如果有人问怎么突然这么好心?就可以用上陆安和阿衍刚才的说法。孩子丢过,怕了。不想让别人家也遭受这痛苦。万一真丢了,孩子还回的来。

  最省事的方法是干脆不教。

  但是陆安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点未泯灭的善心的。如果自己真的是无知的孩子,被抓走后的命运是什么,陆安不敢想象。

  世道不安稳,自从陆安丢了后,附近几个村庄都是人心惶惶,紧张的不行。像陆安一家这样因为各种原因还愿意搬到路边住的,确实是少数。

  但是万一呢,万一以后谁家丢了孩子,能回来一个是一个。只要能回来一个,这家人就得念着陆景堂的好。

  陆安算是在给自己离开以后的“身后事”积德。

  陆景堂自然也明白这些道理。他中二,但是不傻。

  只是他没想到陆安能想到这些,也没想到阿衍愿意教。

  读书是个费钱的事情,所以愿意往外教的人不多。算数也是一样。

  好孩子啊,聪明、善良、勇敢、无私……老父亲在心里给自己孩子无限美化,滤镜加的闪闪发光。

  倒是陆安和阿衍讲完就跑屋后面玩石头去了。她看见陆景堂韩氏夫妻俩一脸感动的样子直起鸡皮疙瘩。咦……

  这件事情办起来很简单。

  先去村里找村长,然后和村长一起去找西南场里正。陆景堂准备先教这两个村子的孩子。效果好的话再看看周围别的村子愿不愿意过来。

  村长倒是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拽着陆景堂就往外走。

  “景堂,我没看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